番茄疯根病于1999年在英国首次被发现,随后迅速蔓延至欧洲、亚洲和北美地区。其致病菌为携带pRi质粒的放射根瘤菌(Rhizobium radiobacter,原名Agrobacterium bv.1)。染病番茄的典型症状表现为根系大量增生,根系向上生长并穿出育苗块,在基质内持续蔓延,甚至导致基质结构破坏并堵塞排水口。该病在黄瓜上更为常见,发病症状相似。
侵染源
在发病的温室中,混凝土过道、推车车轮等区域,以及发病植株的根系和茎基部等组织,均可检测到致病的放射根瘤菌。
图1.在发病黄瓜植株周围的致病菌检出频率
此外,玻璃、铝合金支架、消毒脚垫、蒸汽杀菌后的岩棉、进液、新支架表面未检出。
影响发病的因素
细菌浓度:在番茄中,当放射根瘤菌浓度超过5×10^8cfu/ml时,侵染率达到峰值。而当放射根瘤菌浓度降至2×10^7cfu/ml以下时,侵染率显著降低。在黄瓜中,若放射根瘤菌浓度低于1×10^3cfu/ml,几乎不会发生侵染。
植株年龄:放射根瘤菌对不同生长阶段的番茄表现出显著的致病性差异。其中,播种四周后的番茄幼苗对该放射根瘤菌最为敏感。
表1.放射根瘤菌接种时间对发病率的影响
根际理化因素:放线根瘤菌的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为20至28℃,最适生长pH值介于5至9之间。基质湿度对其发病情况有显著影响。
栽培基质:相较于岩棉和泥炭条,采用椰糠条栽培的番茄其疯根病发病率最低。在椰糠条中,较高的椰壳碎块含量有助于减少疯根病的发生频率。
表2.番茄疯根病三种比例椰糠条中的发病率
其他:灌溉水中较低的含氧量以及植株伤口均会加剧番茄疯根病的传播。
病害传播与发病规律
番茄疯根病在植株间的传播速度并不快。通常在刚移栽时,很少能观察到发病现象。移栽后的3至4个月内,可以观察到首批发病植株;而在移栽后的5至6个月,发病率达到峰值,之后不再继续恶化。疯根病主要在同行邻近的椰糠条或岩棉之间传播,跨行传播的情况较为少见。
环境存活时间
在没有宿主时,放射根瘤菌可以在环境中长期存在。
表3.放射根瘤菌环境存活时间
病害防控
当放射根瘤菌侵染植株后,目前并没有有效的手段可以控制病情的发展。因此目前的主要防控措施集中在通过消毒预防侵染上。此外选用抗性品种及环境控制也是防控的重要方法。
表4.几种消毒剂对放射根瘤菌消杀效果比较
包含放射根瘤菌(Rhizobium radiobacte)在内的植物病原微生物是威胁设施蔬菜生产的重要隐患,一旦在温室中扩散,难以彻底清除。
CTI华测检测依托权威CNAS/CMA认证实验室,采用分子生物学与高通量测序技术,精准检测番茄新德里病毒、番茄黄化曲叶病毒、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、番茄褐色皱纹果病毒、青枯假单胞菌、放射根瘤菌、密执安棒杆菌、灰葡萄孢菌、致病疫霉等番茄病原,灵敏度高、特异性强,从田间到实验室,我们为种苗、作物及产品提供一站式检测解决方案,助力提前预警、科学防控,保障作物安全与品质。相关服务直达:植物病虫害检测
参考文献:O'neill, T., & Mayne, S. (2017). Protected tomato – A review of root mat and crown gall diseases to inform research on control of tomato root mat.
CTI华测检测荣获植物检疫领域检测鉴定CNAS资质
2024年8月21日,青岛市华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(CNAS)认可,扩增了植物检疫有害生物(含外来入侵生物等)检测与鉴定领域服务能力。
2024-08-30 07:35:34
《农药管理条例》—抓好农药管理,保障农业生产
2017年6月1日起,国家新修订的《农药管理条例》(后文简称为新《条例》)正式实施,明确要求剧毒、高毒农药不得用于蔬菜、瓜果、茶叶、菌类、中草药材生产或水生植物的病虫害防治,也不得用于防治卫生害虫,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堪称史上最严。
2022-05-16 05:56:34
除虫害?找我们就对了!!
近年来,虫害问题给企业品牌造成负面影响的报道屡见不鲜,有害生物防治不仅是企业为保障食品安全的自控需求,更是体系认证及食品安全法的强制要求。
2021-11-29 00:15: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