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超食品供应商准入门槛:如何平衡安全底线与供应链活力?

2025-09-11 07:14:00 6

作为商超供应链管理的核心环节,食品供应商准入门槛的设置,直接决定了供应链的安全与运营效率。当前,在我国食品安全各项相关规定的刚性约束下,商超如何科学设定准入标准,既守住食品安全红线,又避免过度审核挤压供应链活力,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关键课题。本文结合实践与政策要求,为商超管理人员提供准入门槛优化的实操思路

 

  一、品类风险分级——通过精准管理提升准入效率


  基于品类风险设定差异化准入要求,是商超落实食品安全责任的核心逻辑,但实践中易陷入材料堆砌的误区。商超需建立风险导向的机制,让准入标准真正贴合品类特性。


  1.确定品类风险和考察重点


  可以采用风险矩阵模型,从危害影响程度和发生概率两个维度,将食品品类划分为高、中、低三个风险等级:
  高风险品类(比如即食凉菜、自有品牌):除资质外,需强制要求供应商提供的体系认证、近3个月检测报告、供应商工厂实地核查记录,且需由商超食品安全总监签字审批。
  中风险品类(比如烘焙食品、调味酱料):基础资质齐全后,可要求提供近6个月检测报告、关键原料供应商资质证明和内部品控流程文件。
  低风险品类(比如瓶装饮料):简化非核心材料,做好年度抽检复核。


  2.考虑小微企业现实问题,兼顾公平与安全


  针对小微企成本敏感问题,商超可采取帮扶+梯度准入策略:
  成本分担思路:联合第三方检测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认证+检测打包服务,费用可在初期由商超垫付30%-50%,降低初期投入;如出现任何客诉、抽检不合格问题,供应商因返还商超垫付的费用。
  “试用”思路:对暂无体系认证但基础资质合格的小微企业,可给予6个月的观察期,期间加强抽检频次,若未出现质量问题,可转为正式供应商。
  简化材料:比如通过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资质文件在线核验,减少供应商跑腿成本。

 

  二、法规落地——压实主体责任


  2025年上半年发布的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第97号令明确要求连锁商超配备食品安全总监、建立“日管控、周排查、月调度”机制等,倒逼商超必须将准入门槛与主体责任深度绑。商超可以将准入门槛相关工作纳入“日管控、周排查、月调度”机制,形成闭环管理。比如,每日核查新准入供应商的资质有效性,对即将过期的材料提前30天提醒供商更新;食品安全总监牵头召开月度会议,分析准入环节发现的风险点(如某类供应商检测不合格率偏高),动态调整对应品类的准入标准(如增加特定项目检测要求)。

 

  三、准入体系优化——释放供应链潜力


  准入门槛不能一锤定音,而应与供应商后续管理联动。


  1.建立供应商动态评级系统,让准入与合作挂钩


  将准入门槛与供应商评级结合,可以在考核中进行体现,比如:基础分对应基础资质与风险品类要求,达标即得;加分项可以是体系认证、近三年无质量事故等;扣分项包括检测不合格、整改不到位等。
  评级结果与采购量、账期、合作优先级挂钩。

 

  2.供应链协同降低准入隐性成本


  商超帮助供应商降低合规成本,也能帮助供应商优化准入体验,提高合作效率。比如:
  数据共享:打通商超检测数据与供应商管理系统,供应商可实时查询检测标准与不合格项,针对性改进,减少重复检测成本;
  联合培训:联合专业机构,为供应商开展免费培训;
  风险预警:针对某类品类的共性风险(如季节性微生物超标),提前向供应商发布预警,协助调整生产工艺。

 

  结语:


  对商超而言,食品供应商准入门槛不是越高越好,也不是越简越好,而是要恰到好处——以风险为导向,以法规为底线,以协同为目标。
  CTI华测检测作为食品行业专业的技术服务机构,可协助商超构建科学的准入审核体系,提供从品类风险评估、供应商资质核验到工厂实地核查的全链条服务,助力商超在守住食品安全底线的同时,激活供应链活力。
  若需定制“供应商准入审核方案”或开展相关培训,可随时联系华测工程师。

  • 热线电话
  • 业务咨询
  • 快速询价
  • 在线客服
  • 报告验证